新藥研發
01
聚乙二醇奈米複合微胞技術平台
複合微胞技術平台是由高分子PEG-polypeptide、金屬核心(Metal Core)與藥物組裝形成約10~200 nm複合微胞。 PEG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是廣泛用於醫藥與化妝品之高分子,性質親水且呈現電中性,其鏈段展開於複合微胞外端提供載體良好的分散效果;polypeptide為胺基酸高分子,位於微胞內端,透過金屬核心與藥物連結;金屬核心可攜帶含官能基carboxylic acid, alcohols, ketones, furans, amines, anilines, pyrroles, thiols, esters, amides, imines等多種藥物。 聚乙二醇載體具有改變藥物的脂/水溶性、延長藥物在生物體內的半衰期與釋放時間等特有的物理化學性質,而控制粒徑可使藥物產生組織的分布選擇性(selectivity),累積於特定組織,提高藥物的治療指數(Therapeutic Index,表示藥物安全性與功效性的比值)。 此種定向藥物傳遞系統(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的開發應用將嘉惠無數病患。在考慮各種藥物傳遞途徑、藥物分子物化性質、臨床應用等等條件下,奈米載體的應用被認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藥物傳遞系統,稱為奈米藥物(Nanomedicine),許多世界先進製藥業者都投入無數資金人才積極開發,特別應用在癌症藥物上。 當藥物載體進入血管中循環時會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cyte Phagocyte System, MPS)相互作用,此MPS為人體內主要自衛消除異物系統,奈米載體常會被MPS所清除乃藉著附著於血漿蛋白的調理素(opsonins,如C3b, iC3, IgG, IgM等)的表面作用而達成;同時,載體也要不被脾臟或腎臟的過濾系統排除。 如能免於清除,藥物載體在循環傳輸中就可能或附著於血管中的損傷處(lesion)或更透過血管壁到治療的組織及細胞膜並藉內吞作用(endocytosis)而進入細胞進行治療作用,所以藥物載體的大小、形狀、表面化學、及物理柔軟度都與藥效有關,也都在奈米載體(nanocarrier)的研發領域裡。 奈米載體通常作定向運送到達損傷處或腫瘤細胞,因為它會利用有漏洞的微血管壁及緊密的淋巴毛細管系統(lymphatic capillary system)聚在固體腫瘤內,此現象稱為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而全身性黴菌感染也有此種現象。 因此建立奈米載體的技術平台需具有下列必要條件: 1載體具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及生物降解性(biodegradability) 可攜帶高劑量的藥物 有定向傳遞機制以免藥物傷及正常細胞和組織 不可提前或失控釋放藥物 具控制釋放機制在目標地點達有效劑量 以微脂體作為藥物傳遞是在1971年Gregoriadis首先創用(Biochem. J. 1971, 124(5), 58),微脂體一般適用為水溶性藥物的傳遞,也可為脂溶性藥物的增溶劑(solubilization agent),微脂體可將疏水性藥物包在其雙分子脂膜中保護以免變質,且可在藥物分送至身體各處時控制藥物釋放以提高治療效率,至今儘管己有部分微脂體藥物被批准臨床使用,例如doxorubicin(Doxil®、LipoDox®)等,唯應用上微脂體尚有待改善之處,如臨床應用上,微脂體被驗證其最大缺點在於傳送中易分散滲漏、易被MPS清除以及藥物釋放機制不易調適與控制。因而開發了用PEG(polyethylene glycol)包覆在微脂體外以干擾血中調理素作用而加強其穩定性,但在PEG使用及設計上仍因所開發藥物在製程貯藏使用上仍有不盡理想之處。微脂體無論有無包覆(Bare liposome或Polymer- Incorporated liposome),在凍乾與再水合時,球形微脂體易被破壞或變形,貯藏及使用上皆有其限制。 同時,PEG包覆微脂體在臨床使用時會有產生抗體之虞,當第二次使用時藥效期會顯著減短,藥物清除期短,易被清除於體外而達不到如第一次使用時的藥效。 傑安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奈米複合微胞技術平台」,即是應用分子奈米科技所建構的先進藥物聚合微胞(polymeric micelles)傳輸系統,是屬聚合物為基底的奈米載體藉自組裝技術(圖一)而成,此技術是目前持續發展的眾多藥物傳遞系統中,歸類於較新穎且具發展潛力的,而製成的奈米藥物,可提供偵測、修復、建置及控制生物體機能的功效。 polymeric micelles乃是poly(ethylene glycol)-poly(amino acid)嵌段共聚物(copolymer)形成的微胞,為一自組裝的球形奈米載體,可將藥物分子收納於微胞中保護藥物不受破壞、流失、沈澱或與蛋白吸附,可減低藥物的毒性副作用,可運送藥物至所要治療的組織細胞。微胞的形成乃是由熱力學的熵驅動的過程,在微觀上,微胞粒子的穩定性則由核心的內環境與所包裏的藥物分子來決定,親水性和親脂性藥物都可藉藥物分子與聚合物的相互作用,穩定微胞核心。同時在微胞內更用金屬離子將微胞粒子聯結,確定所包裹的藥物不至外洩,利用金屬離子的多寡及作用力的強弱決定微胞粒子的大小。如此穩定的微胞可確定藥物包覆牢靠,在體內較長循環時間,加強藥物傳遞至特定的不正常細胞去。 此種奈米藥物導向傳送技術可以消除許多臨床使用上的問題,可透過改變體內分佈以使藥效提高、減低毒性(副作用),有最佳藥物裝載量與釋放設計,可增加生物利用度以及延長藥物保存期限。
02
免疫調節胜肽應用-異位性皮膚炎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過敏人口有逐年增長的態勢,根據專家預測,15年內全球患有過敏症的人口將達50%,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議題,並被世界過敏組織(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預防的疾病」。 根據WAO統計,約30-40%的人口受到過敏的影響,且絕大多數是幼童,其中以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等居多。過敏症狀常導致患者生活品質降低,更可能危害兒童的學習和記憶。 根據美國濕疹協會(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的預估,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影響全美超過1780萬人,其全球盛行率(prevalence)足以影響全球15-20%兒童與1-3%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公衛統計更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incidence)在工業化國家呈現2-3倍的顯著成長,台灣趨勢亦然。 85%的AD病人在五歲前發病,其中高達50%的病人會持續發展出後續的氣喘(asthma)或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尤其在早發性、免疫球蛋白E致敏(IgE sensitization)以及嚴重的AD病人族群,70%會發展成氣喘,因此反應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的重要性和對治療藥物的龐大需求。 皮膚醫學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保水功能要比一般人來得差,皮膚也比較乾燥,而皮膚乾燥會使表皮的障壁功能變差。 目前對於治療與預防異位性皮膚炎,在皮膚外用部分,若使用保養品,一般最常用的為保濕劑;若使用藥品,一般最常見的為使用類固醇藥膏、抗組織胺藥膏與抗生素藥膏,其中以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但不可否認的,類固醇藥膏有許多副作用。使用類固醇必須考慮到各種類固醇藥膏的強度、基劑的特性、病患的年齡與身體各部位的皮膚厚度,切勿自行亂塗藥,以免造成嚴重的副作用。 局部塗抹抗組織胺藥膏也可以有效避免病患過度搔抓皮膚,只是這些藥膏多半效果短暫,也可能會發生如嗜睡、口乾、便秘、影響學習、心律不整、心悸等副作用。而抗生素藥膏也只能減低皮膚表面致病性葡萄球菌的菌落數。 以上藥物絕對不可長期使用,而且也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在長期使用這些化學合成的醫藥成分下,使用的劑量會增加,且使用次數也一定會增加,長久下來一定會對身體產生無法挽回的嚴重的副作用。 本公司專注於「標靶胜肽新藥研發」,於2016年由清華大學技轉之細胞穿透胜肽,衍生自人類內生性嗜酸性球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的胺基酸片段,此胜肽為一免疫調節胜肽,歷經多年研究,此標靶兼穿透性胜肽進一步被證實具有免疫調節功能 ,透過調控發炎相關激素與過敏相關趨化因子CC-type chemokine ligand-11 (CCL-11/Eotaxin),影響免疫相關白血球趨化至組織發炎位置,進一步降低相關細胞激素(cytokines)的分泌以避免後續誘發及放大發炎反應,藉以抑制嚴重的發炎反應。 藉由胜肽如此的特性,佐以傑安擅長的劑型專業,JBP008即以此胜肽為基礎,開發成局部外用製劑,應用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提供比市面上販售的生物製劑更具全面功效、避免全身性作用並兼顧使用便利性和符合經濟效益的產品。 異位性皮膚炎致病的機轉與以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發炎細胞(T淋巴細胞、單核球……等)的活性及分泌功能不正常所導致。 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並刺激肥胖細胞產生組織胺;血液中的嗜伊性白血球增加,分泌了不正常的蛋白(eosinophil cation protein);T淋巴球(T-helper cells)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不平衡,導致更多的發炎細胞形成慢性的持續產生發炎反應。 細胞激素(cytokines)是蛋白質並且在人體免疫反應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T細胞(T-cell)媒介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中的作用、炎症反應(inflammatory response)、癌症、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和過敏(allergy) 過程中細胞激素具有功能多樣性(diverse)的角色。 因此在各種病理狀況,細胞激素的含量會有不同的變化。 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在異位性皮膚炎機制中,IL-4能夠調控STAT6訊號傳遞路徑,而當IL-4誘導STAT6表現量增加時,便造成表皮屏障相關蛋白質的表現量降低,進而使皮膚越來越脆弱敏感,最終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產生。 依照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免疫T細胞淋巴球可分成兩型,第一型輔助性T細胞(Th1)主要負責抵抗外來病菌;第二型輔助性T細胞(Th2)主要與過敏反應有關,其中Th1專門對付細菌,Th2免疫路徑若過度活化,造成過敏體質。JBP008對於PHA誘發的各種人類週邊血液單核球細胞(PBMC)細胞激素,如IL-2、IL-4、IL-5、IL-6、IL-13、IL-17和IL-31皆有顯著的抑制效果。模擬異位性皮膚炎模式動物實驗可以觀察到塗抹JBP008可以降低耳朵的腫脹程度。此成果於110年獲得台灣發明專利。 免疫調節胜肽應用範圍如下:
03
胜肽藥物複合物載體平台 (Peptide-Drug Conjugate platform)
背景介紹 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為近年來國際藥廠於標靶藥物研究領域中的主要趨勢,結合了抗體專一性與小分子藥物毒殺作用等特性。然而,因研發ADC需具備各種合成與製程技術,且ADC仍有藥物附載不均的技術瓶頸,目前市面上僅有兩種ADC藥物(Adcetris®與Kadcyla®)。截至2015年為止,已有約40個不同的ADC正在進行臨床一期及二期試驗,顯示其於未來市場的巨大競爭性。 胜肽藥物複合物(peptide-drug conjugates, PDCs),具備與ADC相同之優點,將一具備專一性標的結合能力之胜肽與小分子藥物透過連結體(Linker)連接,使其同時具備標靶運輸與治療之功能。較ADC更具優勢的是,PDC具備均一性的藥物附載,相關合成技術成熟,製程容易且成本較為低廉等特點,惟受本身胜肽之特性限制,其穩定性及專一性天生受到限制,也成為未來開發PDC藥物所不得不面對的重要挑戰。   技術轉移 傑安生技從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技轉一專利載體,專一性細胞穿透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 CPP),此胜肽同時具備標的結合與細胞穿透(cell penetrating)之特性,但於臨床使用上仍有傳統胜肽藥物半衰期短與結合力較低等缺陷。   技術改良 為有效改善專一性細胞穿透胜肽的臨床應用性,傑安生技著手開發胜肽藥物複合物載體平台(代號JBP006),此平台到達治療標的後能穿透細胞,並經由細胞本身酵素代謝,釋出小分子藥物達到選擇性(selective)治療效果。此平台藉由修飾技術改善了上述傳統胜肽藥物之缺點,大幅提升其專一性標的結合力與安定性,增加其未來應用性。截至目前,目前市場上只有兩個PDC藥物上市,177Lu-dotatate和Pepaxto®。而臨床試驗中的PDC藥物約11個,顯示PDC在癌症領域藥物開發仍具有龐大的市場潛力,JBP006作為PDC構成要件之載體平台,商機無限。   開發成果與專利佈局 初步平台開發已完成並且已取得台灣、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專利。目前正針對不同適應症(非小細胞肺癌、大腸癌、乳癌、卵巢癌等)篩選合適之小分子藥物並進一步開發相關之胜肽藥物複合物。   新穎性及優勢 傑安生技所研發之胜肽藥物複合物載體平台改善了胜肽藥物習知的缺點,在不改變功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其血液中安定性及標的結合力,其修飾更進一步提供了載體攜帶一種以上藥物之能力,有望成為未來癌症之組合治療(combination therapy)上,具備標靶特性的組合藥物。
04
研發計畫
專案代號:JBP004 適應症: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介紹 肺癌為全世界男性發病率與致死率最高的癌症,在女性中則僅次於乳癌,其發生的主要原因跟吸菸與空氣汙染有關。 在肺癌中,有90%屬於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其中又以肺腺癌(adenocarcinoma)與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占大宗。   開發進度 以傑安生技研發之胜肽藥物複合物載體平台(JBP006)為基礎,透過特殊合成技術連接特定化療藥物,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所開發的JBP004,目前已在進行小鼠異位及原位腫瘤模式的臨床前藥理研究,並於初期預試驗觀察到治療潛力。   新穎性及優勢 傑安生技以自身研發之技術平台為基礎,將小分子藥物加上標靶傳輸的特性,改善原始藥物於體內分佈的特性,使其能專一性集中於肺癌細胞,期許可減少藥物使用劑量即可達到相同之治療效果。   專案代號:JBP006 應用:做為癌症標靶藥物治療的專一性載體平台   介紹 傑安生技改善原技轉的一個專利藥物載體,保留並增進原專利載體的細胞穿透(cell penetrating)與標的結合特性,以此載體平台為基礎,可應用於癌症領域之胜肽藥物複合物(peptide-drug conjugates, PDCs)的新藥開發。   開發進度 JBP006已於105年底通過美國專利臨時案申請(62407540, 10/13/2016),目前依續已完成台灣正式案(106104478, 02/10/2017)、美國正式案(15480414, 04/06/2017)與PCT等專利送出申請。 日本與大陸正式案預計於本年5月送出申請而歐盟正式案預計於美國臨時案申請日起算一年內送出申請,徹底完善專利佈局。   新穎性及優勢 此平台改善了胜肽藥物習知的缺點,在不改變功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其血液中安定性及標的結合力,更進一步提供了載體攜帶一種以上藥物之能力,有望成為未來癌症之組合治療(combination therapy)上,第一個具備標靶特性的組合藥物。
05
生技服務
container { justify-content: center; } table { width: 100%;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 th, td { border: 1px ; padding: 8px; } 傑安生技整合內部和外部生技術研發能量,協助客戶以最快最具經濟效益的方式得到科學的解答,歡迎合作洽詢: 營養素 化合物 儀器 每樣品參考檢測費 猴頭素 Erinacine A HPLC 6000 葉黃素 Lutein (free form) HPLC 3000 植物固醇 Beta-sitosterol HPLC 3000 阿魏酸 Ferulic acid HPLC 3000 薑黃素 curcumin, bisdemethoxycurcumin, and  demethoxycurcumin HPLC 5000 兒茶素 LEGCG HPLC 3000 色胺酸 L-tryptophan HPLC 3000 茶胺酸 L-theanine HPLC 3000 保健食品服務 項目 每個產品費用 其它備註說明 八大營養成分計算 900 請提供各成分完整八大營養成分 審閱文案包裝 500 找出可能觸及廣告違規處 動物試驗 異位腫瘤模式、異位性皮膚炎模式、生髮模式、攝護腺肥大模式、小鼠睡眠模式、肺纖維化模式等。 動態光散射粒徑分析及介面電位分析(Malvern Nano-ZS): 量測粒子擴散係數,粒子粒徑大小及分佈值。 奈米等級,檢測費$3000/次) 洗劑/皮膚保養品ODM 專業配方設計。 打樣費$1000/次) 中翻英翻譯 專業生技語言,外籍母語校稿:$4/字 以上報價皆未稅
06
糖尿病
糖尿病已成為台灣的國病,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新增約有16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3分鐘就有一名新確診。 而糖尿病患者也有兩大新趨勢:高齡化、病齡長期化,值得重視! 根據此年鑑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是糖尿病好發的族群,平均2個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另外糖尿病患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據年鑑顯示年輕族群的新確診患者變多了,以40-64歲新確診者佔59%為最高。 而且可能受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或精緻化飲食影響,20-40歲年輕族群的新確診糖尿病的比例也快速上升。 糖尿病患者因其血管的內皮長期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溶液中,就容易造成血管硬化。 血液濃稠則血流減慢,易產生堵塞,若血管塞住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危險,例如塞到心血管,就容易出現冠狀動脈阻塞、心肌梗塞等;如果是塞到腦血管,就容易引起腦中風;如果是塞到下肢血管,就容易出現行動不便的情況;如果是塞到生殖器的血管,就會容易引起性無能。 另一方面,即便血管沒有阻塞,長期泡在高濃度的糖溶液中,心臟的肌肉也容易泡壞,而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腦部長期泡在糖溶液中,也容易退化引起失智症;而其他各器官如肌肉也都有可能會功能受損而成肌肉萎縮。 在醫學上統計,糖尿病患者有60%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腦血管病變,且是一般正常人的3~5倍之多,風險極高。 而一般人心肌梗塞會出現胸痛,但糖尿病患者通常不會,就容易因此延誤送醫,也因此死亡率特別高,所以有糖尿病者也必須留意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特別要注意高血壓的控制。 糖化血色素之最佳值 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檢測值為4到6.5%之間,臨床研究也証實,當糖化血色素小於7%時,就可有效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而當糖化血色素8%以上時,表示血糖控制不佳,需要盡快就醫。 另外根據國衞院研究發現台灣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值約5.7%,當糖化血色素偏低(小於5.5%)時,雖然在正常值的範圍之內,卻發現許多人的血液中含有高量的特定發炎物質-可溶性白細胞介體6 (IL-6)受體。其身體功能會衰退的很快,所以糖化血色素也不能過低。 一般人還是維持在6%以下最合適。而年輕人病情單純患糖尿病者應該維持在6.5%以下。 但如果是80歲以上長者,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5%到8%之間即可。 糖尿病診斷標準. 臨床上已有許多二型糖尿病藥物,至少包括Biguanides (如Metformin), Sulfonylureas (如glimepiride), Meglitinide (如repaglinide), -glucosidase inhibitor (如acarbose), Thiazolidinediones (TZD, 如pioglitazone HCl), DPP4 inhibitor (如saxagliptin), SGLT2 inhibitor (如dapagliflozin) 等,可謂琳瑯滿目,此類藥品可能引發血管容量减少而導致低血壓、生殖泌尿道感染以及其他副作用如血脂異常、酮酸血症等。. 許多患者為要避免藥物副作用,尋求天然食材來控制血糖。傑安生技特別遴選天然原料,有助於整體調控血糖、適合身體機能,而研發而成,產品名:宜定穩 - 為市面上唯一能有效防止胰島細胞萎縮或促進其再生,再進一步修復受損胰島細胞,主動促進身體恢復血糖調控的功能。主成分包括苦瓜胜肽、白腎豆萃取、菸鹼酸鉻、葡萄糖鋅、玉米鬚萃取、及Fibersol-2可溶性纖維等,其降低血糖的功效顯著,如左圖顯示。 我們在尋求控制血糖的努力時,不要忘了運動也是秘訣之一,運動要有規律,一週至少3天,每次30至40分鐘,包括5-10分鐘暖身、20分鐘有氧運動、5-10分鐘緩和,最好在飯後1-2小時運動,維持規律及持續的運動。
07
抗原快篩
抗原快篩 「快篩」的目的是“快速”大量篩檢找出“疑似陽性個案”,一般約15分鐘即可得知檢驗結果,故其主要功用在於能快速分流受病毒感染者,加以隔離減少病毒傳播機會。 側向流檢測 (LFA) 是一種易於使用的一次性診斷設備,可以測試唾液、血液、尿液和食物等樣品中的生物標誌物。 與其他診斷技術相比,側向流檢測具有許多優勢,包括: 簡單性:只需幾滴樣品,幾分鐘後即可目視讀取結果。 經濟性:測試費用低廉 。 穩定性:可在室溫下儲存,有效期限長。 LFA 由樣品墊、結合墊、包含測試線和對照線的硝化纖維膜和芯吸墊組成。 每個組件至少重疊 1-2 毫米,使樣品的毛細管流動不受阻礙。   將液體樣品,例如血液、血清、血漿、尿液、唾液或溶解的固體,直接添加到樣品墊上,並通過側流裝置進行芯吸。 樣品墊可過濾樣品中不需要的顆粒,如紅血球。 接著,樣品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向結合墊,結合墊中含有攜帶顏色或螢光的納米顆粒,這些納米顆粒的表面帶有抗體。 當液體到達結合墊時,這些乾燥的納米顆粒被釋放並與樣品混合。 如果樣品中存在抗體識別的任何目標分析物,它們將與抗體結合。 然後,與分析物結合的納米顆粒流過硝酸纖維素膜,並穿過一條或多條測試線和一條控制線。 測試線(在上圖中標記為 T)是診斷的主要讀數,由固定抗體組成,這些抗體可以抓住與樣品已形成之納米顆粒複合體,以產生與樣品中分析物存在相關的信號。 流體繼續流過條帶,直到到達控制線。控制線(在上圖中標記為 C)包含親和配體,無論溶液中是否存在分析物,都將結合納米顆粒綴合物,以確認檢測是否正常工作。 在控制線之後,流體流入芯吸墊,吸收所有樣品液體以確保穿過測試和控制線的流動一致。 一旦所有樣品通過測試線和控制線,化驗即完成,用戶可以讀取結果。 抗原快篩檢測試劑之設計看似容易,實則有許多細節需要繁瑣地試驗,才能生產出準確度令人信賴的快篩檢驗套組,其試驗內容包括: 納米顆粒的選擇:使用敏感性較高的納米顆粒,可測得含量更低的受測物質,以增加受測範圍。 抗體的選擇:盡可能篩選多樣之捕獲(capture)和檢測(detection)抗體,選擇敏感性及專一性最高的抗體配對,以增加檢驗之可信度。 硝酸纖維素膜的優化:一些製造商有背襯和非背襯膜,這會影響測試的性能。 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孔徑和毛細管流速。孔徑較小的膜較慢,通常可以提供更好的靈敏度,因為它們允許試劑在流動時有更長的時間進行反應。此外,測試控制線之條帶化參數亦至關重要。這些可能包括測試控制線的濃度、使用的稀釋緩衝液、分配速率和速度、分配使用的類型,例如接觸式或非接觸式,以及在膜被條紋化後用於乾燥和固化的方法,以上種種皆會影響檢驗結果。 檢測抗體與納米顆粒之共軛優化: 在被動和共價方法的抗體偶聯過程中,有幾個步驟可以單獨優化,包括優化抗體純化緩衝液、偶聯 pH、抗體與納米顆粒的比率、抗體偶聯作用時間、偶聯終止步驟和偶聯稀釋劑配方。 目的在於增加訊號強度及專一性。 偶聯物墊優化:偶聯物墊的目的是在分配時充分均勻地吸收偶聯物,以便每個測試提供相同數量的共軛粒子。 它應該在乾燥時以及在長期儲存期間保持綴合物的完整性,並有助於在用樣品介質潤濕時釋放綴合物。 共軛墊通常由玻璃、纖維、纖維素或其他合成材料製成。 可以採用預處理來幫助顆粒釋放並減少非特異性結合。 選擇結合墊時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是計劃每次測試分配的體積。 如果分析需要大量偶聯物,可能需要具有高吸收性的偶聯物墊。 如果需要超快速的測試讀數,密度較小的偶聯物墊可能會表現得更好。 樣品墊優化:樣品墊是樣品和試紙條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它對於將感興趣的樣品輸送到試紙條中的試劑至關重要。 樣品墊需要能夠過濾掉樣品中不需要的部分,並且需要中和樣品,例如尿液 pH 值,它需要對樣品進行標準化,例如唾液樣品中的粘度變化。 最重要的是,它需要在通過測試條芯吸樣品之前快速且一致地執行所有這些功能。 無論樣品如何變化,它都需要提供相同的分析物回收率。 有許多材料可用作樣品墊,需要針對每種分析對它們進行篩選。 它們通常由玻璃、纖維、纖維素或合成材料製成材料。 選擇適合的樣品墊,將使檢測過程更順利。 運行緩衝液和樣品優化:運行緩衝液可以包括緩衝成分,例如PBS、聚合物、表面活性劑和蛋白質。 處理樣品時,樣品的所有其他內源性成分都可能干擾與分析物的結合,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可以通過優化運行緩衝液或使用以上部分中列出的其他優化來緩解。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樣品的穩定性,不僅分析物的穩定性很重要,樣品中其他成分的穩定性也很重要。 由此可知,各個組件間之協調性會影響快篩試劑的成功與否,唯有選擇適當的組件,才能增加成功的機會。 Elif Burcu Bahadır, Mustafa Kemal Sezgintürk , Lateral flow assays:Principles, designs and labels,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82 (2016) 286–306 https://www.abingdonhealth.com/services/what-is-lateral-flow-immunoassay/ LateralFlowAssay Development Guide V1.0, (2016), Stratech
08
免疫提升
免疫系統由器官、細胞、組織和蛋白質組成。 它們會共同抵抗病原體,而病原體是引起感染或疾病的病毒、細菌和異物。 當免疫系統與病原體接觸時,它會觸發免疫反應。 免疫系統會釋放抗體,這些抗體會附著在病原體上​​的抗原上並殺死它們。 在飲食中補充特定的食物可能會增強一個人的免疫反應。 營養不良會妨礙抵抗疾病及感染的能力,為了提升自我免疫力以抵抗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健康的睡眠模式、規律的體育鍛煉和壓力管理策略之外,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以補充免疫系統所需的營養素,在目前的疫情下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7種維持健康免疫系統之關鍵營養素如下: 蛋白質 蛋白質除了對協助傷口癒合和修復很重要之外,它與對抗疾病的抗體形成亦息息相關。 蛋白質來源可以是動物性的,例如肉、魚、家禽、雞蛋和奶製品,也可以是植物性的,例如豌豆、豆類、扁豆、豆腐和堅果。 選擇瘦肉和家禽,並限制加工紅肉,以確保飲食中所攝取之優質蛋白質。   維生素A 維生素 A (VitA) 是一種微量營養素,對維持視力、促進生長和發育以及保護體內上皮和粘液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VitA 因其在增強免疫功能方面的關鍵作用而被稱為抗炎維生素。 VitA 參與免疫系統的發育,並在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免疫過程中發揮調節作用。 VitA 已證明在治療各種傳染病方面具有治療作用[1]。 β-胡蘿蔔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 A,其存在於綠葉蔬菜、黃色和橙色蔬菜(如南瓜和胡蘿蔔)中,適量補充有助於維持皮膚、呼吸道和腸道細胞的結構以對抗外來感染。 維生素E 維生素 E 除了是一種抗氧化劑外,亦可透過協助 T 細胞的生長來支持身體的免疫功能。 T 細胞的作用是通過對抗受感染的細胞並激活其他免疫細胞以產生有效的免疫反應來對抗感染。 因此,維生素 E 是幫助身體抵抗(和預防)感染的必要工具[2]。 其存在於菠菜和青色花椰菜等綠葉蔬菜中。其存在於鱷梨和植物油(如向日葵油和菜籽油)以及堅果和種子中,包括:杏仁、榛子和南瓜。 維生素C 人體無法製造維生素 C,因此必須由食物中攝取。研究顯示,維生素C可透過協助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各種細胞功能來促進免疫防禦。維生素 C 可提升上皮屏障功能而抵抗病原體入侵,其在吞噬細胞(如嗜中性粒細胞)中積累,可以增強趨化性、吞噬作用、活性氧的產生,並最終殺死微生物。維生素 C 缺乏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和更容易感染[3]。 習慣性補充維生素 C 可能有助於減輕感冒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200 毫克/天)。 大多數成年人推薦的維生素 C 每日攝入量 (RDA) 為 80 毫克,可以透過均衡飲食輕鬆達到。 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包括甜椒、柑橘類水果、西蘭花、抱子甘藍和漿果。 新鮮和冷凍同樣有營養。 雖然每天補充 1000 毫克的維生素 C 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但過量食用會導致胃痛和腹瀉。 維生素D 維生素 D 有助於調節身體的免疫反應。研究顯示,維生素 D 補充劑有助於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在缺乏維生素 D 的 人群中[4]。 雖然人體可以透過陽光直射在皮膚中製造維生素 D,但目前施行的隔離預防措施,我們在戶外的時間受到更多限制,因此補充維生素 D比以往都更加重要。 一般可以從飲食中獲取維生素 D,它存在於雞蛋、鮭魚和強化牛奶等食物中,但通常由食物攝入的量並不足以達到每日需求。 建議成人和一歲以上的兒童每天服用 10 微克的補充劑。 鋅 鋅對維持免疫系統正常十分重要,缺鋅的人較容易遭受感染。 鋅會多方面影響免疫系統的健全,從皮膚屏障到淋巴細胞內的基因調控。 鋅對於媒介非特異性免疫的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正常發育和功能至關重要[5]。每日攝取推薦的鋅攝入量 10 毫克/天時,足以維持良好之免疫系統運作。 鋅缺乏症很少見,因為它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包括:瘦肉、家禽、海鮮、牛奶、全穀物產品、強化早餐麥片、豆類、種子和堅果。 硒 實驗動物研究中顯示,硒缺乏已被證明會導致對病毒、腫瘤和過敏原的免疫反應較弱。 補充硒可以增強免疫力,包括體液和細胞媒介的免疫反應 [6]。 良好的補充來源包括巴西堅果(5-6 顆巴西堅果提供成人日常所需)魚類和海鮮,而糙米、焗豆、葵花籽和燕麥也是不錯的來源。 免疫系統組成是十分複雜的,健康、均衡的飲食只是維持免疫健康的一種方式。還必須避免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健康的其他生活方式,例如吸煙、熬夜。 任何經常感冒或其他疾病並且擔心自己的免疫系統的人都應該直接尋求醫療協助。 Huang, Z., et al., Role of Vitamin A in the Immune System. J Clin Med, 2018. 7(9). Lee, G.Y. and S.N. Han, The Role of Vitamin E in Immunity. Nutrients, 2018. 10(11). Carr, A.C. and S. Maggini, Vitamin C and Immune Function. Nutrients, 2017. 9(11). Vanherwegen, A.S., C. Gysemans, and C. Mathieu, Regulation of Immune Function by Vitamin D and Its Use in Diseases of Immunity.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7. 46(4): p. 1061-1094. Shankar, A.H. and A.S. Prasad, Zinc and immune function: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altered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Am J Clin Nutr, 1998. 68(2 Suppl): p. 447S-463S. Hoffmann, P.R. and M.J. Berry, The influence of selenium on immune responses. Mol Nutr Food Res, 2008. 52(11): p. 1273-80.
09
COVID19疫情下之營養補充劑
COVID-19 於2019 年出現,是一種由新型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截至 2021 年,已造成全球超過1.7 億人感染。 常見的初始症狀和體徵包括咳嗽、發燒、疲勞、頭痛、肌肉酸痛和腹瀉。 嚴重的 COVID-19 患者通常伴隨進行性呼吸衰竭,也可能出現導致危及生命的肺炎、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此外,約75%的 COVID-19 患者在疾病急性期後數月後,出現包括疲勞、肌肉無力、睡眠困難和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 免疫系統保護身體免受引起疾病的病原體的侵害,它由作為第一道防線的先天反應和稍後參與的適應性反應組成。 先天免疫系統包括物理屏障,例如皮膚和腸道上皮,有助於防止病原體進入。 它還包括白血球 (例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自然殺手細胞) 它們試圖識別和消除外來病原體。 然而,這些成分是非特異性的,這意味著與適應性免疫系統不同,它們不識別特定病原體並對其作出反應。 適應性免疫系統由將抗體分泌到血液和組織中的 B 淋巴細胞(B 細胞)(稱為體液免疫)和 T 淋巴細胞(T 細胞;稱為細胞媒介免疫)組成。 適應性反應需要幾天或幾週的時間才能形成,但它會產生免疫“記憶”;因此,隨後接觸相同病原體會導致強烈而快速的免疫反應。 身體對病原體的免疫反應導致炎症,導致紅、腫、熱、痛和組織功能喪失。炎症有助於消除病原體並啟動癒合過程,但它也是導致症狀和嚴重病理的原因。 例如,作為適應性免疫反應的一部分,CD8 T 細胞的激活會增加炎症並導致肺損傷。 這個過程可能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一些 COVID-19 患者會經歷細胞因子風暴,這是一種由炎性細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 和IL-6)過度產生引起的危急狀況。 這種情況會增加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風險,因此緩和身體的炎症反應是控制病程的關鍵要素。 儘管現在可以使用 COVID-19 疫苗並且正在開發藥物治療,但民眾對可能增強免疫功能和減少炎症以幫助預防 COVID-19 或控制其症狀的膳食補充劑成分仍有高度興趣。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會改善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預防或減輕普通感冒、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某些膳食補充劑可能有助於對抗 COVID-19 ,詳述如下:   表沒食子兒茶素 3-沒食子酸酯 (EGCG) 許多研究顯示 EGCG 會抑制特定信號傳導因子及轉錄因子之活化,進而抑制過度的發炎反應。 重要的是,許多臨床試驗都充分證明了補充 EGCG/綠茶提取物的安全性。 在抑制病毒層面,EGCG 可以鎖定鋅離子並將其帶入細胞質中,此時鋅會抑制病毒複製酶(RdRp)而中止病毒 RNA複製而阻止COVID19病毒繁殖[1]。 此外,EGCG能夠與不同的病毒蛋白結合,阻止它們發揮作用,從而阻止細胞受到感染或病毒在受感染細胞內的複製[2]。 因此 EGCG 具有多個可以直接抑制病毒的路徑。 除了一些抗病毒和抗敗血症作用外,EGCG 的主要好處在於其抗纖維化作用和同時調降許多炎症介質的表達和信號傳導的能力[3]。 服用高劑量的EGCG與潛在的肝損傷有關,所以要小心避免服用太多,建議每日攝取劑量應低於 800 毫克/天。 維生素C 維生素 C,也稱為抗壞血酸,是存在於許多水果和蔬菜中的必需營養素。 維生素 C 在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可能是因為它具有抗氧化作用、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以及對免疫系統調節的作用 [4-6]。 維生素 C 缺乏會損害免疫功能並增加對感染的易感性 [5]。 定期服用 200 毫克/天或更多的維生素 C 補充劑有助於縮短普通感冒的持續時間及其症狀的嚴重程度[4, 7] 。 根據來自中國的一些病例報告,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 C(每天 10-20 克,持續 8 至 10 小時)增加了 50 名中度至重度 COVID-19 患者的氧合指數;所有患者最終都康復了[8]。 食品和膳食補充劑中的維生素C對兒童(取決於年齡)的攝入量高達400 至 1,800 毫克/天和成人高達2,000 毫克/天的攝入量是安全的[9]。 攝入過多會導致腹瀉、噁心和腹部絞痛。 高劑量的維生素C 還可能導致某些血糖儀讀數出現錯誤的高或低讀數 [10-12]。 在血鐵沉積症患者中,高劑量的維生素 C 會加劇鐵過載並損害身體組織 [6, 9]。 FNB 建議這些人在攝入超過 RDA 的維生素 C 劑量時要謹慎。 維生素D 維生素 D 以維生素 D2 和維生素 D3 的形式存在,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天然存在於少數食物中,如鮭魚和鮪魚,少量存在於牛肝、雞蛋中。從陽光照射、食物和補充劑中獲得的維生素 D 具有生物學惰性,必須在體內進行兩次羥基化才能活化。 第一次羥基化發生在肝臟中,將維生素 D 轉化為 25-羥基維生素 D [25(OH)D]。 第二次羥基化主要發生在腎臟中並形成具有生理活性的 1,25-二羥基維生素 D [1,25(OH)2D]。 血清 25(OH)D 濃度是目前維生素 D 狀態的主要指標 [13]。除了眾所周知的對鈣吸收和骨骼健康的影響外,維生素 D 在免疫中也發揮作用 [14]。 維生素D可降低病毒複製率,抑制炎症,和調控T調節細胞的活性[15, 16]。 此外,免疫細胞(如 B 淋巴細胞和 T 淋巴細胞)皆表現維生素 D 受體,而一些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可以將 25(OH)D 轉化為活性 1,25(OH)2D,這表示維生素D可能與調節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有關[16-18]。 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身體對感染的易感性,目前已知與流感,C型肝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其它病毒性疾病相關[19, 20]。 與維生素 D 充足的人相比,維生素 D 缺乏的人更容易患 COVID-19 且預後更差[21]。 科學家和醫生建議成年人增加維生素 D 攝入量,使血清 25(OH)D 水平達到 75 nmol/L (30 ng/mL) 以上,以預防 COVID-19 或減輕其症狀。 由食物和膳食補充劑中每天攝入25-100 微克(1,000 IU-4,000 IU) 維生素 D 對兒童及成人是安全的[13]。較高的攝入量會導致噁心、嘔吐、肌肉無力、意識模糊、疼痛、食慾不振、脫水、過度排尿和口渴以及腎結石。 在極端情況下,維生素 D 毒性會導致腎功能衰竭、全身軟組織鈣化(包括冠狀血管和心臟瓣膜)、心律失常,甚至死亡[22]。 鋅 鋅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存在於包括牡蠣、螃蟹、龍蝦、牛肉、豬肉、家禽、豆類、堅果、全穀物和乳製品。鋅參與大約 100 種酶的催化活性作用及體內免疫反應,包括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 [23, 24]。 鋅還具有抗病毒和抗炎特性,它有助於維持組織屏障的完整性,例如呼吸道上皮 [15, 25]。 鋅缺乏會損害淋巴細胞的形成、活化和成熟,從而對免疫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這些對免疫反應的影響可能會增加對感染[26]和炎症疾病的易感性,尤其是影響肺部的疾病[25]。 研究發現低鋅狀態與病毒感染風險增加之間存在關聯 [14],且缺鋅的人患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更高 [23]。 西班牙一家醫院對 249 名 COVID-19 患者(中位年齡 65 歲)的觀察性研究發現,血清鋅水平低於 50 mcg/dL 的患者在入院時病情更嚴重,恢復時間更長(中位數為 25 vs 8 天),並且死亡率(21% vs 5%)高於鋅含量較高的患者[27]。 在美國的一份病例報告中,四名年齡在 26-63 歲的 COVID-19 患者每 2 至 4 小時接受一次大劑量檸檬酸鋅、葡萄糖酸鋅或醋酸鋅錠劑治療,總劑量為 115 至 184 毫克/天,持續補充10 到 14 天,四名患者的症狀 (包括發燒、咳嗽、頭痛、呼吸急促、身體疼痛和疲勞) 在開始鋅治療後的 24 小時內開始下降,最終全部康復[28]。 嬰兒和兒童(取決於年齡)的鋅的RDA為 2-13 毫克,成人為 8-12 毫克[29] 。 攝入過多會導致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部絞痛、腹瀉和頭痛[29]。 長期攝入 150-450 毫克/天會導致低銅狀態、免疫功能降低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30] 。 硒 微量元素硒是抗氧化防禦的主要成分,存在於堅果、全穀類、穀類、蘑菇、乳製品 家禽、紅肉及海鮮中。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缺乏硒會改變免疫反應和病毒致病性。近來發現在中國不同省份,其土壤硒含量與 COVID-19 治癒率之間存在相關性[31]。 硒可透過抗氧化途徑增加 T 細胞的數量、增強淋巴細胞反應、增加 IL-2 細胞因子分泌、增強 NK 細胞活性並降低感染風險。 硒同時也被證明可以增加對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32]。RDI建議每日硒攝取為60-70 微克 。 Park, J.,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EGCG, a Green Tea Polyphenol, for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s. Life (Basel), 2021. 11(3). Steinmann, J., et al., Anti-infective properties of 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 a component of green tea. Br J Pharmacol, 2013. 168(5): p. 1059-73. Tsai, M.J., et al., The Effects of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on Pulmonary Fibroblasts o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A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Bioinformatic Approach. Int J Mol Sci, 2019. 20(8). Holford, P., et al., Vitamin C-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 Sepsis and COVID-19. Nutrients, 2020. 12(12). Carr, A.C. and S. Maggini, Vitamin C and Immune Function. Nutrients, 2017. 9(11). Jacob, R.A. and G. Sotoudeh, Vitamin C function and status in chronic disease. Nutr Clin Care, 2002. 5(2): p. 66-74. Hemila, H. and E. Chalker, Vitamin C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1): p. CD000980. Cheng, R.Z., Can early and high intravenous dose of vitamin C prevent and trea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Med Drug Discov, 2020. 5: p. 100028. Board., I.o.M.F.a.N.,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C, Vitamin E, Selenium, and Carotenoi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 2000. Cho, J., et al., Influence of Vitamin C and Maltose on the Accuracy of Three Models of Glucose Meters. Ann Lab Med, 2016. 36(3): p. 271-4. Lv, H., et al., Factors interfering with the accuracy of five blood glucose meters used in Chinese hospitals. J Clin Lab Anal, 2013. 27(5): p. 354-66. Tang, Z., et al., Effects of drugs on glucose measurements with handheld glucose meters and a portable glucose analyzer. Am J Clin Pathol, 2000. 113(1): p. 75-86. Board., I.o.M.F.a.N.,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0. Iddir, M., et al., Strengthening the Immune System and Reducing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through Diet and Nutrition: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Nutrients, 2020. 12(6). Corrao, S., et al., Does Evidence Exist to Blunt Inflammatory Response by Nutraceutical Supplementatio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of Vitamin D, Vitamin C, Melatonin, and Zinc. Nutrients, 2021. 13(4). Zabetakis, I., et al., COVID-19: The Inflammation Link and the Role of Nutrition in Potential Mitigation. Nutrients, 2020. 12(5). Gruber-Bzura, B.M., Vitamin D and Influenza-Prevention or Therapy? Int J Mol Sci, 2018. 19(8). Grant, W.B., et al., Evidence that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Could Reduce Risk of Influenza and COVID-19 Infections and Deaths. Nutrients, 2020. 12(4). Rubin, R., Sorting Out Whether Vitamin D Deficiency Raises COVID-19 Risk. JAMA, 2021. 325(4): p. 329-330. Barazzoni, R., et al., ESPEN expert statemen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Clin Nutr, 2020. 39(6): p. 1631-1638. Im, J.H.,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t J Infect Dis, 2020. 100: p. 390-393. Galior, K., S. Grebe, and R. Singh, Development of Vitamin D Toxicity from Overcorrecti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A Review of Case Reports. Nutrients, 2018. 10(8). Calder, P.C., et al., Optimal Nutritional Status for a Well-Functioning Immun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tect against Viral Infections. Nutrients, 2020. 12(4). Prasad, A.S., Zinc: an overview. Nutrition, 1995. 11(1 Suppl): p. 93-9. Wessels, I., B. Rolles, and L. Rink,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COVID-19 Pathogenesis. Front Immunol, 2020. 11: p. 1712. Wintergerst, E.S., S. Maggini, and D.H. Hornig, Contribution of selected vitamins and trace elements to immune function. Ann Nutr Metab, 2007. 51(4): p. 301-23. Vogel-Gonzalez, M., et al., Low Zinc Levels at Admission Associates with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SARS-CoV-2 Infection. Nutrients, 2021. 13(2). Finzi, E., Treatment of SARS-CoV-2 with high dose oral zinc salts: A report on four patients. Int J Infect Dis, 2020. 99: p. 307-309. Board., I.o.M.F.a.N.,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A, Vitamin K, Arsenic, Boron, Chromium, Copper, Iodine, Iron, Manganese, Molybdenum, Nickel, Silicon, Vanadium, and Zinc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1. Hooper, P.L., et al., Zinc lower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evels. JAMA, 1980. 244(17): p. 1960-1. Zhang,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regional selenium status and reported outcome of COVID-19 cases in China. Am J Clin Nutr, 2020. 111(6): p. 1297-1299. Kieliszek, M. and B. Lipinski,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VID-19). Med Hypotheses, 2020. 143: p. 109878.
10
佐劑開發
佐劑是一種添加到疫苗中以改變免疫反應的免疫試劑。 佐劑可通過增強抗原的能力來增加疫苗的效果,以提供更高量的抗體和更持久的保護,從而減少注射外來物質的劑量。 佐劑可根據其理化性質、來源和作用機制進行分類。 根據其作用機制,佐劑可分為遞送系統(微粒)、免疫增強劑(免疫刺激)和粘膜佐劑,而粘膜佐劑是一類可以同時符合上述功能的化合物。佐劑之分類及成份配方大致如下表所示:   疫苗中添加佐劑可透過不同方式,以增強對抗原的免疫反應: 透過延長血液中抗原的穩定性來延長疫苗保護 協助抗原呈現細胞(APC) 吸收抗原來改善免疫反應 協助細胞激素產生 活化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 佐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將抗原呈現給免疫系統,藉由 B 細胞和 T 細胞(兩種主要類型的淋巴細胞)媒介,以增強免疫反應。 例如明礬(早期作為佐劑的一種鋁鹽),透過在注射部位集中抗原而形成的貯存庫,經過緩慢釋放而提供免疫系統持續刺激,以達到抗原遞送系統之作用。 先進開發中的大多數佐劑提供遞送系統和免疫調節特性。例如,Cervarix 疫苗含有 MPL 和鋁鹽 (AS04)。 MF59 和 AS03不僅僅是遞送系統,依據不同成分比例組成,更可明顯增強免疫反應。 透過誘導趨化因子梯度,MF59 會誘導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集中到注射部位,以利吸收抗原並提升抗原呈現效率。 如此不但可避免抗原因擴散作用流失,亦可減少每劑疫苗所需之抗原用量來擴大疫苗的供應。 基於安全性考量,目前僅有少數疫苗佐劑在美國、歐洲獲准使用,包括鋁鹽、水包油乳化劑(MF59、AS03 和 AF03)、病毒體和 AS04(含鋁鹽的單磷酰脂質 A 製劑 (MPL)),國內也依循相同的規範,目前僅開放部分佐劑使用,以保障國人健康及安全。 在開發新的佐劑疫苗時,需要進行嚴格的臨床和上市後測試,以確定潛在的安全問題,以及指導後續疫苗開發項目的機制。 了解臨床前模型的局限性將有助於避免臨床出現意外,認識配方因素的影響和系統疫苗學方法的開發將有助於確保佐劑系統能對每種特定疫苗進行最佳化。此外,應盡速研擬國際通用規範,使廠商研發及審查機關能有所依據,使佐劑的使用選擇更加安全、多樣。 Adjuvants: Classification, Modus Operandi, and Licensing. 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 Volume 2016, Article ID 1459394, 16 pages 疫苗好幫手-佐劑 , 當代醫藥法規月刊, Volume 64, 2016